- 文昌俊;陈凡;康锁;陈洋洋;
针对水稻插秧机可靠性评价存在明显滞后的问题,提出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构建改进鲸鱼算法-列文伯格·马夸德优化的BP神经网络可靠性预测模型。其设计思路如下:首先,引入Chebyshev混沌策略,以增强初始种群的多样性;其次,采用“双阶梯”和“双山谷”非线性自适应因子,动态平衡算法的全局搜索与局部勘探能力;最后,结合趋优透镜反向学习策略,以更新个体位置,进一步提升个体质量,有效帮助算法跳出局部最优。通过6个基准测试函数的寻优对比分析和Wilcoxon秩和统计检验可知,IWOA具有更好的寻优性能。随后,利用现场跟踪获取的水稻插秧机故障数据,建立IWOA-LMBP模型。为了全面评估该模型的性能,选取MAE、RMSE、R~2作为网络模型的评价指标,并将其与其他5种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IWOA-LMBP模型进行预测时,效果更好。
2025年02期 v.40;No.198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 刘城逍;吴春林;姚思威;何飞宇;
车载视频在动态背景下往往会出现视频图像抖动的问题,而常用的Harris特征点提取算法在处理此类图像时,所提取的特征点常存在分布不均匀、易产生伪特征点等缺陷,进而影响电子稳像效果,由此提出一种基于分区融合特征点提取的稳像算法。首先利用Prewitt边缘检测提取图像的边缘信息,并对车载视频的边缘提取图像进行分区处理;再使用Harris和AKAZE算法对不同区域图像进行特征点提取;在完成分区特征匹配后,通过计算运动参数并进行加权融合,得到全局运动参数,使用卡尔曼滤波器平滑运动参数;最后,根据得到的运动参数对车载视频进行补偿,从而得到稳像后的视频。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显著提升了稳像效果,稳像后视频的PSNR值约提升了5.2%,且具有较好的实时性。
2025年02期 v.40;No.198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 付波;聂兴宇;赵熙临;王诗雯;
针对风能的波动性和间歇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VMD-BIGRU与误差修正的风电功率预测模型。首先,使用变分模态分解(VMD)与样本熵(SE)结合方法分解风电时间序列;然后,使用双向门控循环单元(BIGRU)模型来预测风电的每个子序列并叠加得到初步预测结果;最后,构建基于时间卷积网络(TCN)的误差修正模型,对初步预测结果进一步优化。利用风电场的实际风电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具有更高的预测性能。
2025年02期 v.40;No.198 17-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 吴铁洲;李宜安;
针对规模化电动汽车作为交通工具和移动负荷接入交通网和配电网后,为减小大规模电动汽车对交通和电力负荷峰值的影响,提出了一种“车路网”耦合下考虑行为决策的出行策略。首先根据电动汽车的大规模接入构建“车路网”的耦合模型;然后,基于第三代前景理论,根据耦合系统的运行状态对EV用户的行为决策进行分析,并依靠前景指标建立决策模型,以最小的运行成本建立出行引导策略方案。最后,采用Sioux Falls城市路网系统与IEEE33节点电网系统的耦合作为仿真算例,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行引导策略能够在负荷高峰时段协调充电负荷的分布和缓解交通压力,并降低EV用户的出行和充电成本。
2025年02期 v.40;No.198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6K] - 刘聪;许婷婷;胡胜;
传统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表面肌电信号手势识别算法普遍识别精度不高,究其原因:一是常规卷积对输入通道做卷积并求和,进而造成sEMG信号的通道特征和时序特征混杂一起;二是这些算法对sEMG信号中不同通道间的特征提取不够充分。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SE注意力与XceptionTime的肌电信号手势识别模型。首先,对原始的表面肌电信号分别进行滤波、归一化和滑动窗口的预处理操作;然后本网络中的SE-XceptionTime模块通过使用深度可分离卷积可将通道特征与时序特征分开映射,并设置3个不同卷积核大小滤波器提取长或短的时序信息;最后在该卷积后加入SE注意力机制,以此来关注通道中的有效特征,弱化无关信息的干扰。实验结果表明,在NinaproDB1数据集上52类手势识别准确度达到了88.72%,均高于目前主流的深度学习手势识别网络模型,充分验证了网络模型的有效性。
2025年02期 v.40;No.198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3K] - 姚颖;靳华中;
针对在线签名中存在噪点导致模糊C均值算法(FCM)聚类效果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可能性C均值(PCM)的在线签名认证算法。首先,将签名的采样点进行PCM聚类分析,将签名的采样点编码成子空间的概率值。然后,利用PCM提取出的特征进行动态时间规整(DTW)并得到匹配路径。最后,使用多种距离对签名特征之间的相似度进行度量,进一步挖掘出签名之间的绝对数值特征和形状分布特征的差异。在公开数据库SUSIG数据集上进行实验,在使用全局阈值时可以得到2.62%的等误率,相比FCM方法降低了约27%。
2025年02期 v.40;No.198 36-4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 黎林;姚颖;郭鑫轶;叶云龙;
由于遥感图像背景复杂、目标尺度差异大,易导致多目标识别效果不佳,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遥感图像多目标识别算法。以Faster R-CNN网络为基础,采用EfficientNet作为主干网络以提取更完整的图像特征;然后引入改进后的特征金字塔结构,获得更多上下文信息;其次,统计数据集中所有目标的尺度信息,重新设置RPN网络锚框;接着,使用焦点损失函数解决正负样本不平衡的问题;最后利用ROI Align区域聚集解决区域不匹配问题。进行消融实验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优于原始Faster R-CNN算法,多类平均准确率mAP达到了93.11%,提升了10.59%。
2025年02期 v.40;No.198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2K] - 郑玉林;蒋心越;刘锐聪;江国栋;万端极;谢逾群;
小曲白酒中的两亲体自组装现象,始于白酒生产的蒸馏冷凝阶段,这一过程类似于热处理后混合体系因熵增而导致的自组装行为。针对含有不同风味物质的模拟酒样,采用多种表征方法研究小曲白酒中两亲性风味物质的自组装过程。原子力显微镜图像证实了两亲性风味物质之间的自组装行为。电化学阻抗谱显示,组装体的存在引起了体系阻抗谱虚部的变化。此外,拉曼光谱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联合应用,进一步证实体系氢键强度的增强,表明模拟在白酒中形成了由氢键连接的自组装团簇。基于以上分析结果,可得出结论:乳酸乙酯对小曲白酒中的自组装过程影响最为显著。小曲白酒中两亲性风味物质的自组装机制,为研究者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白酒的陈酿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2025年02期 v.40;No.198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 沈齐;金玉玲;曹金金;张玲芳;汪洋;胡翰;刘滨磊;
为构建β-连环蛋白编码基因CTNNB1稳定敲低的肺癌H1299细胞模型,以深入探讨其在肺癌转移复发及耐药性中的作用机制。通过筛选功能性siRNA序列,构建pLKO.1-CTNNB1-shRNA-EGFP-puro重组表达载体,基因测序证实shRNA序列正确插入载体,经293T细胞包装获得慢病毒颗粒。采用慢病毒感染H1299细胞后,通过嘌呤霉素筛选获得阳性细胞群体,结合有限稀释法成功分离单克隆细胞系。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单克隆细胞EGFP阳性率达99%。RT-qPCR及Western blot分析表明,CTNNB1在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下降至对照组的54%和60%。实验成功建立CTNNB1基因稳定敲降的H1299细胞模型,该模型为后续研究β-catenin信号通路在肺癌恶性进展中的调控机制提供了可靠的细胞平台。
2025年02期 v.40;No.198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9K] - 牟彦竹;肖文惠;张莉雯;王锦;张迎庆;
建立一种显色底物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淡豆豉体外凝血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的方法,并探究淡豆豉水煎液对体外凝血酶活性的抑制作用,以期为临床应用与开发提供参考。对显色底物反应中发色底物浓度、孵育时间和孵育温度进行研究,确定最佳反应条件,结合HPLC测定条件,进行方法学考察,并用此方法测定了13种不同产地来源的淡豆豉水煎液对体外凝血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当反应体系中S-2238凝血酶发色底物浓度为4.0 mg/mL,孵育温度为37℃,孵育时间为20 min时,体系展现出最大凝血酶抑制活性,该方法稳定可靠。通过该方法进一步测定了淡豆豉水煎液的体外凝血酶抑制作用。结果显示淡豆豉水煎液对体外凝血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且不同产地来源的淡豆豉水煎液在体外凝血酶抑制率上差异较大,最高抑制率达到了(89.43±2.05)%,其中五批淡豆豉的凝血酶抑制率超过了50%,其产地来源分别是安徽(四批)和四川(一批)。本实验建立的显色底物法结合HPLC法可用于测定淡豆豉水煎液对体外凝血酶活性抑制作用,淡豆豉水煎液对凝血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为后续淡豆豉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与参考。
2025年02期 v.40;No.198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1K] - 郭雨洁;程奕宁;汪洋;刘滨磊;
为构建稳定表达CD19、萤火虫荧光素酶(FLUC)和绿色荧光蛋白(GFP)的乳腺癌4T1细胞系,以用作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的靶细胞模型,通过提取质粒、慢病毒包装及浓缩,感染4T1细胞后,经嘌呤霉素筛选和有限稀释法获得单克隆稳转细胞株4T1-CD19-FLUC-GFP。实时定量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4T1-CD19-FLUC-GFP细胞中CD19的mRNA和膜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4T1细胞。体内实验中,腋下植瘤4T1-CD19-FLUC-GFP细胞一周后,活体成像仪可检测到腋下部位的荧光信号。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稳定表达CD19-FLUC-GFP的4T1细胞株,为CAR-T细胞抗肿瘤疗效机制研究提供了可靠的靶细胞模型和研究基础。
2025年02期 v.40;No.198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2K] - 蔡奇应;张思琪;方化;刘华鹃;汪洋;刘滨磊;
为探究顺铂(DDP)对溶瘤Ⅱ型单纯疱疹病毒(OH2)的抗病毒效果,验证OH2与DDP序贯给药对肿瘤的疗效,通过qPCR检测OH2在生产细胞Vero中的拷贝数,并收集病毒上清检测病毒滴度。利用CCK8实验验证OH2与DDP共孵育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同时,建立荷瘤小鼠模型,记录肿瘤大小及小鼠体重,以评估OH2与DDP序贯给药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DDP对OH2具有抗病毒作用,但OH2与DDP共孵育仍能降低肿瘤细胞活性,在动物模型中,OH2与DDP序贯给药对肿瘤的治疗效果不劣于单独用药,且延长序贯给药间隔时间可增强抗肿瘤效果。结论表明,尽管DDP对OH2有抗病毒作用,但两者序贯给药仍展现出积极的抗肿瘤疗效。
2025年02期 v.40;No.198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3K] - 夏冬桃;Raphan Ombomi;何国章;任康宁;
为研究纤维对钢-聚丙烯混杂纤维再生混凝土弯曲韧性的影响,设计7组共21个圆板试件进行基于圆板法的弯曲韧性试验,分析再生粗骨料和混杂纤维对HFRC破坏形态以及钢纤维掺量、钢纤维种类、聚丙烯纤维分别对HFRC弯曲韧性和峰后塑性变形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50%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再生混凝土受弯破坏形态与普通混凝土较为相似,均为脆性破坏,但再生粗骨料的取代导致试件初裂后的破坏更迅速,而HFRC均为延性破坏;随着钢纤维掺量的增加,HFRC的弯曲韧性和抗弯承载能力均有所提高;掺有超短微丝钢纤维SF1的HFRC的弯曲韧性与裂缝控制水平相较于掺多锚点钢纤维SF2的HFRC更佳;当钢纤维SF1的掺量为1.2%、聚丙烯纤维PPF的掺量为0.11%时,HFRC的弯曲性能最佳。
2025年02期 v.40;No.198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 刘耀东;彭瑶杰;李文涛;
为解决深水环境下传统施工栈桥无法满足工程需要的问题,结合传统施工栈桥和浮桥的特点,设计出了一种适合深水环境的新型施工栈桥形式—悬浮施工栈桥。针对悬浮施工栈桥的力学性能及其水动力特性,通过数值模拟对栈桥进行静力分析研究结构的稳固性,进一步基于势流理论,采用水动力分析软件AQWA对栈桥开展数值模拟,研究基础潜深、波浪频率、波浪入射角度对悬浮施工栈桥六自由度RAO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浮箱基础中设置隔板能有效提高悬浮施工栈桥的稳固性,另外最不利荷载作用下栈桥最大位移为34.7 mm,小于临时施工栈桥最大容许变形值;悬浮施工栈桥的垂荡RAO受波浪入射角度影响很小,纵摇RAO受浮箱基础潜深的影响最大,浮箱基础潜深选在7 m较为适宜。
2025年02期 v.40;No.198 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4K] - 易怀书;陈月顺;张玉泽;李传雄;
为了研究钢纤维混凝土梁在冻融循环后承载力的退化规律,选取1.5 kg/m~3钢纤维掺量的混凝土梁并分析其在经历有限次数的冻融循环后承载力的变化。将C30(2C14)、C40(2C16)两种类型的钢纤维混凝土梁进行50、100、150次的冻融循环试验。通过对经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的试验梁进行静载实验可以得到钢纤维混凝土梁冻融后的破坏形态和裂缝拓展情况以及跨中挠度、截面应变开裂荷载和极限受弯承载力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开裂荷载总体呈降低趋势,极限荷载以及跨中挠度逐渐降低,并根据已有规范结合冻融循环对混凝土强度及尺寸的影响推导出钢纤维混凝土梁开裂荷载及极限荷载的计算模型,通过模型计算得到的理论值与试验值较为符合。
2025年02期 v.40;No.198 9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 郭依蓓;吴颖丹;邵洋琳;徐久红;李炎;
针对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羊身份识别模型中存在的参数量多、计算量大,难以真正应用于羊场的问题,提出一个基于MobileNetV2进行改进的融合注意力机制和优化激活函数的轻量级羊身份识别网络模型LAAMNet。为使模型轻量化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识别精度,选取了轻量级网络MobileNetV2,并在其瓶颈结构的基础上,修改了激活函数,同时增加了轻量级注意力机制。实验结果表明,与MobileNetV2相比,LAAMNet不仅模型参数量减少了约40%,而且对羊个体身份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8.78%,提高了0.18个百分点。该模型较好地兼顾了识别准确率和复杂度,为实际羊场部署提供了思路。
2025年02期 v.40;No.198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5K] - 李淑玉;胡二琴;
利用正交因果森林对政策效应进行反事实推断,结果显示低碳试点政策具有减排作用,然而政策存在显著的异质性;采用基于路径、经济因素分组的t检验和K-W检验分析异质性来源,结果显示碳排放试点政策在人均生产总值高、公共支出多、城市消费能力强、高校密集、绿色创新技术发展快、第三产业占比高的城市更有效,启示未来政策应向华北、西南及西北地区的城市倾斜,并应围绕产业转型、能源转型、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等方向推进。
2025年02期 v.40;No.198 107-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5K] - 袁珍;郑瑞坤;
在分析中国碳排放量与城镇化率、工业化率走势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门槛回归模型探索中国大陆30省市2005-2021年间城镇化与工业化对碳排放影响机制。结果显示:样本期间,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不断调整导致二者出现的不同协调状态对碳排放产生了门槛效应。受门槛效应影响,不同类型碳排放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对碳排放影响机制存在类间异质性,且在同类型碳排放地区,城镇化适应工业化与工业化适应城镇化对碳排放影响还存在类内差异,进而使得各类型碳排放仍处于动态变化中。为此,建议各省市密切跟踪本地区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状态,以对碳排放实施差异化、动态化减排战略。
2025年02期 v.40;No.198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0K] 下载本期数据